当前位置: > 海外优青 >

哈尔滨工程大学船舶工程学院2025年诚邀海外优秀青年学者依托申报海外优青(新增批次)

信息来源:哈尔滨工程大学船舶工程学院作者: 发布时间:2025-08-05 19:23

一、项目介绍

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海外)旨在吸引和鼓励在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等方面已取得较好成绩的海外优秀青年学者(含非华裔外籍人才)回国(来华)工作,自主选择研究方向开展创新性研究,促进青年科学技术人才的快速成长,培养一批有望进入世界科技前沿的优秀学术骨干,为科技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二、申请条件

1.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海外)的申请人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1)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法规,具有良好的科学道德,自觉践行新时代科学家精神;

(2)出生日期在1985年1月1日(含)以后;

(3)具有博士学位;

(4)研究方向主要为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等;

(5)在取得博士学位后至2025年9月15日前,一般应在海外知名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研发机构等获得正式教学或者科研职位,且具有连续36个月以上工作经历;在海外取得博士学位且业绩特别突出的,可适当放宽工作年限要求(不适用于通过中外联合培养方式取得海外博士学位的情况)。

在海外工作期间,同时拥有境内带薪酬职位的申请人,其境内带薪酬职位的工作年限不计入海外工作年限。

(6)取得同行专家认可的科研或技术等成果,且具有成为该领域学术带头人或杰出人才的发展潜力;

(7)申请人尚未全职回国(来华)工作,或者2024年1月1日以后回国(来华)工作。获资助通知后须辞去海外工作并全职回国(来华)工作不少于3年。

2.限项要求

执行国家科技人才计划统筹衔接的相关要求。同层次国家科技人才计划只能承担一项,不能逆层次申请。

对于已申请2025年度上半年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海外)的申请人,因时间结点原因导致不符合当时申请条件、但符合新增批次申请条件的,可申请新增批次项目;其他申请人不得在新增批次重复提交申请。

已申请2025年度其它同层次国家科技人才计划的,不得申请本次新增批次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海外)。

3.研究方向

(1)船舶与海洋工程、水利工程

(2)水下无人航行器、水面无人艇、水下滑翔机、水下机器人

(3)力学、动力学、流体力学、结构力学、固体力学、冰力学、工程力学

(4)流固耦合动力学、气泡动力学

(5)机械工程、控制科学与技术、人工智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6)海洋可再生能源

(7)船舶与海洋工程总体设计、优化技术与智能制造

(8)船舶耐波性、操纵性、推进与节能

(9)极地冰区技术与装备

(10)环境载荷与结构安全性

(11)跨介质航行器、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

(12)深海工程、深海平台与立管

(13)河海工程智慧孪生管理

(14)试验技术

三、申报说明

1.符合条件的申请人,可按照项目指南要求,与依托单位签订工作合同或者意向性协议,于2025年8月1日以后登录信息系统,在线填写《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海外)申请书》(以下简称申请书)。申请人要对申报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作出承诺,对所提交申请材料的真实性负责。

2.申请人应当按照申请书填报说明和撰写提纲的要求用简体中文或英文在线填写申请书,并上传附件等材料。申报人和用人单位要认真填写申报材料,填写详细的身份证号、护照号和工作履历信息,并确保信息完整准确。

3.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海外)实行无纸化申请方式,申请人在线提交电子申请书及附件、公正性承诺书等材料至依托单位,由依托单位审核后在线提交自然科学基金委。

四、待遇支持

01、资助模式

1.资助强度:100-300万元

2.资助期限:3年

02、待遇资源

1.直聘为教授,直聘为博士生导师;

2.年薪不低于60万元人民币,同时可享受科研绩效、重大成果奖励等;

3.提供科研经费支持,科研经费是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批准资助经费额度的基础上,由黑龙江省、哈尔滨工程大学、船舶工程学院分别等额配套支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1:黑龙江省1:哈尔滨工程大学1:船舶工程学院1);

4.提供一次性生活补贴;

5.提供一次性购房补贴;

6.支持组建/融入学术团队,提供充足办公、实验场地;

7.前3年每年保证1个以上的博士生招收指标,1个博士后的招收指标(工资由学校承担);

8.学院为引才所在团队提供20万元一次性“引才伯乐奖”。

03、生活保障

1.为子女提供自幼儿园到初中的优质教育资源;

2.可按黑龙江省人才政策申请安家补贴等多项归国人员支持;

3.提供“黑龙江省高层次人才服务卡”,在落户、出入境、医疗、出行等方面享有优待政策。

五、学院简介

哈尔滨工程大学船舶工程学院前身系1953年创立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哈军工)海军工程系造船科。学院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学校重要讲话精神为引领,坚持船海特色,目前已经成为我国船舶工业、海军装备和海洋开发领域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2017年,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入选“双一流”学科,并在国家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获评A+,国际评估获评“国际顶尖”。

01、学科建设

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

“双一流”建设学科,在国家学科评估中获评A+,国际评估获评“世界上该领域最有实力的学科之一”,软科学科排名全国第一。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船舶与海洋工程、力学、水利工程

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船舶与海洋工程、力学、

本科专业:

船舶与海洋工程: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

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

海洋机器人:新工科专业

智慧海洋技术:新工科专业

02、创新平台

国家级科研平台

◆智能海洋航行器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

◆水动力学全国重点实验室(共建)

◆水力发电设备全国重点实验室(共建)

◆船舶结构安全全国重点实验室(共建)

国家级教学平台

◆船舶与海洋工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船海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虚拟教研室

学院现有4个国家级科研平台,3个国家级教学平台,以及10余个省部级科研平台。

03、师资队伍

1人 中国工程院院士

40人次 国家级人才

150人 专任教师

25人 实验教师

学院现有教师213人,其中专任教师150人、实验教师25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级人才40人次;高级职称140余人,有海外经历教师比例达65%;

拥有全国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支、国家级领军团队1支、国家级科技创新团队2支、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1支、黑龙江省“头雁”团队3支。

04、科研获奖

学院积极响应国家需求,攻关重大科技难题,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全国创新争先奖、省部级一等奖等奖励50余项。

05、实验条件

学院目前有综合试验水池、高速拖曳水池、水平型循环水槽、波浪水槽、结构实验平台等各类力学领域大型试验设施,实验能力在国内处于先进水平。

六、联系方式

联系人:孙老师,18745041023(微信同号)

潘老师,13836165087(微信同号)

邮箱:sunshili@hrbeu.edu.cn、panfeng@hrbeu.edu.cn

原文出处:

https://mp.weixin.qq.com/s/wFJxDntQ2KUY_4NqeRFrGw

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的文/图等稿件,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及方便产业探讨之目的,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等事宜,请与我们联系。邮箱:shuobojob@126.com。

微信公众号

关注 官方微信公众号

硕博社群

更多社群>

Baidu
map